找到相关内容80篇,用时5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

    等不同的功能。心所是心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,是心的自性用。一般理解的心,实际上就是这一层次的心所,具有价值上的善恶,总称为善心或恶心。就善心而言,唯识学分析为11种善心所(信、精进、惭、...产生,就可能导致恶的行为,“善恶事,由人心作。”[9]心和世界和,心安世界安,因此,心就是道德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。   佛教讲的心,依照圭峰宗密(780~841)的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462115.html
  • 怎样看待财富

    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,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。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物时,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。  “水能覆舟,也能载舟。”财富同样如此。 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,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...流动资产,事实上,所谓的固定资产也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,房产会折旧,设备会损耗,它们的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。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称 为人生的固定资产,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无愧的。功德法财似乎是无形的,但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5163413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戒律内容与衣食制度考察

    者的清净身,阻止一切的造恶行为。所以说“不作众恶,不犯非法。”因为人的善恶,只在人的一念之差。一念可以是善,一念可以是恶。佛教的戒律在佛陀最初成道时是没有的,后来根据弟子们所犯有碍修行的进程,...僧侣少壮派,思想活跃,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。这两派后来又发生多次的分裂,形成十八部和二十部说。这个时期,称为“部派佛教”。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是多重的,有在戒律上的分歧,如十事非法的问题;...

    常 耘 法 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163782.html
  • 贝施特和智顗论“恶”的宗教价值——兼谈宗教中的“善恶”观念

    rdquo;囊括了佛教宇宙观中的世出世间一切万法,所以智顗的“实相论”实际上是表达了这样一个普遍的原则,即:世出世间一切万法,虽在表相上有善恶,但无论是“善&...大别可以分为两类,借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“世间善恶”和“出世间善恶”,合称为“世出世间善恶”。   (一)“出...

    陈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1463867.html
  • 佛道争——谈“佛在道先”由来(上)

    ,中邦齐鲁亦俗异韵殊:若“汉音流入彼国,复受虫喧尤、鸟聒诮、娄罗辩,亦可知矣。”朱广认为夷夏俗异,但无善恶,无优劣别,而“夏性纯善,戎人根恶一说荒诞不讥,因为夷夏各自皆“善恶参流,深浅...由此观之,牟子对佛、儒道有贵贱、尊卑,他认为一四师虽圣,比于佛,犹白鹿与麒麟,燕鸟与凤凰也。”下过,此时儒、释、道三教无有矛盾,也无先后。最初,人们只是把佛教看作是道家的一支,但比其他道术要...

    道 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2964381.html
  • 评新唯识论者思想

    绝对的神秘的人”何以了知此’内在的不测的变”。但自吾人观,真正的圣人,真正的睿智,其所感所觉诚有超乎常人者,而亦绝不能违越人情。不然,何以通天下志而成天下务乎。是故苦乐感,是非辨,善恶,...毕竟为多为一,则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,皆建立有因。而有情善恶贤愚,成形受性,亦确乎不一。而一人身,五官百骸,诸识染净,仍复复杂纷繁,呈现各别,如是则吾人而欲否认八识五一心所所变相见位差别如何而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767233.html
  • 晚明“狂禅”考

    及泰州门人求体于无善无恶的狂禅的反动。对这些狂禅者,逻辑训练是没有用处的,因为他们所求的,是非对待者,是没有善恶的体。他们的另一说法是,应以自然方式求体,也就是说,不要加以丝毫人为力。”[18]...九渊两家在学术上产生分歧而途之后,“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,宗陆者以朱为俗学,两家学各成门户,几如冰炭矣。”[1](pp.1885~1886)因此厘清它的真实面目,对于明代甚至宋以来的思想史与学术...

    赵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2968345.html
  • 《心灵环保》——济群法师

    人性并不存在先天的善恶。如果说人性是善的,那么罪恶现象从何而来?如果说人性是恶的,那么道德又从何建立?因而佛法认为人性是无记的。在我们的心里,既有善的力量,也有不善的力量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发、去...通常所说的判断、推理。当然,我们的判断有正确和错误,正确的判断为比量,错误的判断为非量。   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,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。而我们学佛修行,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0576077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佛教看来,“业”乃造作意,泛指一切众生的身心活动。由于人的愚昧无知,执著于物、我,产生无穷的贪欲,而念于心(意业),发于口(口业),付于行(身业),造身、口、意三业。众生所造业有善恶善恶...何必迷恋现实世界的种种欢乐和幸福?  二、生死流转:  业报不爽,六道轮回  在佛教看来,众生由因缘而“生”,有情众生并非仅有一次生死,而是有前世、后世乃至生生世世。众生皆在生死中流转,依众生所造善恶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

    自责、自谴、内疚、自慊、认同等情感,在德性中同样成为稳定的定势。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中性的特点(爱、恨等等抽象地看并无善恶),但情感的体验和反映却有正当与否的区分。对他人的不幸有同情感,这是健全的...认识(知)的过程。道德认识意义上的“知”,虽然不同于事实的认知,但就其以善恶的分辨、人伦关系的把握、规范的理解等为内容而言,似乎亦近于对“是什么”的探讨。以善恶知而言,知善知恶所解决的,仍不外乎什么是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3791874.html